
2024年3月9日
我在上個月的網誌--《工程新嘗試 以「組裝合作」建築法建造有蓋高架行人通道》,為大家介紹過路政署在「葵涌青山公路至工業街升降機及行人通道系統」項目中,首次以「組裝合成」建築法建造有蓋高架行人通道。但建橋又何只得一條「橋」(意思︰點子)?
橋長塔高近斜坡 挑戰重重
雖然建築工程是非常專業的範疇,但相信大家對MiC(「組裝合成」)、BIM(建築信息模擬)這些較新的工程方法都不會太陌生。今日我想跟大家介紹一下路政署在同一個項目上採用另一種法寶——「裝配式建築設計」 (DfMA - Design for Manufacturing and Assembly)。
DfMA會在設計階段考慮組件的可組裝性,選用便於該工程現場的製造與組裝的方法,簡化現場施工和安裝程序,從而提升施工效率和優化流程,以及提高施工安全及減少對四周的影響。「葵涌青山公路至工業街升降機及行人通道系統」由三座升降機塔和三條有蓋高架行人通道組成,連接葵涌工業街及石籬區。當中接駁青山公路(葵涌段)和斜坡上方石籬邨的一段長約44米的高架行人通道,單是其鋼架結構已重約100公噸;但卻要吊到高約40米即約13層樓高的地方與電梯塔連接,加上地理位置需橫跨現有斜坡,工程十分具挑戰性。
連接青山公路(葵涌段)和斜坡上方石籬邨的電梯塔高約13層樓,並需在升降機塔上方架設長約44米、重約100公噸的鋼架結構
首次採用分「層」疊建設計
路政署工程團隊採用DfMA,首次運用分「層」設計及建造行人通道,依靠全港吊重能力最強的輪胎式起重機吊運鋼架結構,「三文治式」將44米長的「底層」、「中層」、和「頂層」組件逐層疊建。這方法較以往左右接駁的模式減省了約四個月施工期。高架行人通道鋼架結構於廠房製造,能騰出工地同步進行其他工序,而且分層組裝毋須使用大型臨時支撐台,減低對現有斜坡的影響,免卻搭建和拆卸大型臨時支撐,亦大大減少高空工作以及佔用青山公路的時間,有效提升工程質素及施工安全。
鋼架結構分「層」設計,圖中是「中層」的鋼架結構組件
工程團隊利用全港吊重能力最強的輪胎式起重機吊運鋼架結構
高架行人通道擬建位置下方不用搭建和拆卸大型臨時支撐台
建成後的青山公路(葵涌段)升降機塔和石籬邨的高架行人通道
我作為一位工程師,對工程團隊在工務工程上力求創新感到十分欣喜,他們花心思建橋,我亦希望藉此機會送他們一句「Thank you」。無論採用哪種建築方法,同事都需要在工程前期提早設計和考慮施工程序及安裝細節,小心規劃和悉心部署每個環節,探索嶄新的施工方式。要記住「不為創新少而不為」,因為創新工作的點點滴滴,會為大創新提供基礎。同時,團隊亦應多參考香港以外的新穎建築設計及施工方法,有機會亦可到內地或海外考察,以擴大自己的思維和找尋創新靈感。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在工務部門裡,甚至在整個建造業中營造一個創新的文化,薪火相傳,令傳統的工程不斷創新及進步,提供高質量發展,來配合社會的需求。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