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输基建及物流发展

交通运输基建和物流业的发展相辅相成,香港在确保交通运输系统能配合发展的同时,对内对外的人流和货运也要畅通无阻;同时,香港会继续巩固和提升作为国际航运中心、国际航空枢纽和区域物流枢纽的地位。

交通运输基建

铁路继续是公共运输系统的骨干。政府会按「基建先行」「创造容量」的理念规划和建设本地及跨境运输基建设施,推行更多智慧交通措施,并进一步完善香港与内地之间的交通联系,便利香港更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 「城市流动就绪指数」2024下的「公共交通分类指数」中,根据公共交通的距离、公共交通模式的多样性、可负担程度、营运时间和通勤速度等因素,香港的公共交通系统在众多国际大城市中排名第二位(2024年奥纬论坛联同美国柏克莱加州大学合作发表的研究报告)。
  • 英国《Time Out》杂志于2025年进行指标调查,由本地人对当地公共交通,包括巴士、铁路及电车等作出评分,香港的公共交通系统全球排名第一
  • 港珠澳大桥香港段工程项目荣获英国土木工程师学会2019年度People’s Choice Award,以表扬其卓越的项目管理及对提升区域运输网络的贡献。

铁路

  • 广深港高速铁路(高铁)香港段于2018年9月投入服务,连接达48,000公里的国家高铁网络。高铁香港段连接内地共96个站点,每日提供至少208班列车服务。香港铁路有限公司(港铁公司)于2023年8月为往返香港西九龙站与福田站的旅客推出「灵活行即日变更车次安排」,有关安排于2024年3月起扩展至深圳北站。另外,港铁公司亦于2024年1月推出适用于来往香港西九龙站及十个内地站点的「20次计次票」及「30日定期票」,以提供票价优惠,进一步推动大湾区「一小时生活圈」。高铁香港段由2024年6月起,开通了来往香港西九龙站及北京西站和上海虹桥站的「夕发朝至」卧铺列车班次,为旅客提供更贴心舒适的服务。
  • 现时,整个铁路网络全长约271公里,共设有167个车站(包括99个重铁站和68个轻铁站),四通八达。政府于2023年12月公布《香港主要运输基建发展蓝图》,为香港未来的运输基建发展提供规划框架,宏观勾划能满足远至2046年及以后的运输及物流需求的策略性铁路及主要干道网络。
  • 为构建「轨道上的大湾区」,港深政府透过「港深跨界轨道基础设施建设专班」推展港深西部铁路(洪水桥至前海)北环线支线,促进香港和深圳互联互通。港深西部铁路香港段的勘查及设计工作已于 2025 年年中开展,目标是于2034年完成工程建设,并随即进行联调联试,实现2035 年同步开通香港段和深圳段。特区政府提前北环线支线的规划,与北环线主线作为一个项目同步推展,以实现协同效益并提速提效,目标是让北环线支线能提早与北环线主线在2034年或以前同步开通。
  • 其他本地铁路项目亦正推进,其中古洞站、东涌线延线、小蚝湾站、屯门南延线和洪水桥站正处于建造阶段,并将在2027年起陆续落成。《香港主要运输基建发展蓝图》亦提出北环线东延线,将北环线经罗湖南、文锦渡等地区伸延至坪輋,连接新发展区和不同口岸;新界东北线提供南北走向铁路段,由香园围途经坪輋及皇后山等地区连接东铁线粉岭站,打通主要发展节点;中铁线由锦田途经荃湾及葵涌连接至九龙塘站;将军澳线南延至将军澳第137区。

智慧绿色集体运输系统

  • 政府全力推展位于东九龙、启德和洪水桥/厦村及元朗南新发展区的智慧绿色集体运输系统,并压缩推展时间,分别于2025年下半年就启德项目及2026年就东九龙和洪水桥/厦村及元朗南新发展区项目招标,以早日落成项目,提供轻便和绿色的交通接驳服务至就近的铁路站和主要公共交通交汇处。
  • 南港岛线(西段)计划采用智慧绿色集体运输系统,与南港岛线﹙东段﹚和港岛线形成一个环状网络。详细规划及设计将于2025年内开展,目标于2027年开展前期建造工程。

道路

  • 港珠澳大桥于2018年10月开通,令香港与珠三角西部的行车时间大幅缩减。为善用大桥,「港车北上」已于2023年7月起实施,让合资格的香港私家车在无须取得常规配额下,经大桥往来香港与广东省,便利香港居民以自驾的方式到广东省作短期商务、探亲或旅游。此外,港珠澳大桥港澳跨境货车安排于2023年8月正式实施,港澳两地货车可经大桥以陆路方式运送货物。「粤车南下」方面,粤港正力争于2025年11月同步实施香港机场管理局(机管局)在大桥香港口岸的自动化停车场和自驾入境市区部分。合资格的广东私家车在无须取得常规配额下经大桥到香港,旅客可泊车在「转机停车场」后到香港国际机场转乘飞机,或自驾入境香港市区。机管局也会同时推展大桥口岸「访港停车场」,让旅客「泊车转乘」,到访机场岛上的设施,继而至全港不同地点。
  • 屯门至赤鱲角北面连接路于2020年12月开通,全线贯通屯门至赤鱲角连接路,使往返屯门南和香港国际机场的行车路程大大缩减,亦有助分流往来大屿山的交通。
  • 将军澳—蓝田隧道和将军澳跨湾连接路于2022年12月同步开通,提供新的道路往来将军澳和观塘以及东区海底隧道,分流往来将军澳的交通,效果显著。将军澳—蓝田隧道连同正在兴建的中九龙干线T2主干路茶果岭隧道组成六号干线,提供一条贯通将军澳和西九龙的东西快速通道。建成后,六号干线将分流穿梭东西九龙的车辆,有助纾缓九龙东现有主要连接路段的交通负荷。中九龙干线工程预计于2025年完成,而六号干线将于2026年全线通车。
  • 政府正推展北都公路,以贯通北部都会区内各个发展重心,包括牛潭尾、新田科技城、古洞北/粉岭北及新界北新市镇,增强各新发展区的通达性。北都公路亦可进一步完善跨境客货运的道路连接,令往返区内各个主要陆路口岸更便捷。
  • 为满足预期随新界西北逐步发展而产生的交通需求,政府正推展十一号干线(元朗至北大屿山段)青衣至大屿山连接路、屯门绕道,以及元朗公路(蓝地至唐人新村段)扩阔工程,以加强新界西北区内区外的连系。
  • 政府正就交椅洲人工岛项目下的运输基建项目进行规划,当中包括港岛西至大屿山东北连接路,以配合交椅洲人工岛的建设。

公共交通

  • 香港拥有高效、便捷和多元化的公共交通系统,包括港铁、专营巴士、公共小型巴士、电车、的士、非专营巴士及渡轮等,提供票价实惠及安全可靠的服务
  • 现时每日超过1,100万人次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占每日出行人次近九成,比例处于世界前列。
  • 《2023年道路交通法例(提升个人化点对点交通服务)(修订)条例草案》及《的士司机违例记分条例草案》已于2023年12月获立法会通过,有关条例草案推出一系列提升个人化点对点交通服务的措施,包括引入的士车队制度等,以促进的士业界长远健康发展。政府于2024年7月向五个获选的营办商发出的士车队牌照的有条件暂准通知,获选营办商的的士车队于2025年7月获发正式牌照投入营运。

智慧出行

政府正推动智能运输基础建设、数据共享和分析及应用和服务,以提升交通管理措施和服务。主要措施如下:

  • 于2023年在青沙管制区及所有政府收费隧道全面实施「易通行」不停车缴费服务,令缴费更快捷方便,亦为2023年12月于三条过海隧道顺利实施「分时段收费」奠下基础。政府亦已于2025年5月接收大榄隧道并实施「易通行」及「分时段收费」。
  • 透过10亿元「智慧交通基金」,资助本地机构或企业进行创新科技研究和应用,以便利出行,提升道路网络或路面使用效率和改善驾驶安全。截至2025年6月,智慧交通基金管理委员会已批出76个申请项目,涉及总资助金额约为5.41亿元。
  • 积极在合适的短期租约停车场及工务工程项目推展多个自动泊车系统项目,其中位于荃湾、白石角及深水埗的短期租约项目已启用,而位于油麻地的项目亦预期于2025年投入服务。
  • 继续推行电子牌照措施,进⼀步提高运作效率,为公众提供便利。
  • 全新自动驾驶车辆规管制度已于2024年3月生效,为香港自动驾驶车辆的更广泛测试和使用订立清晰的规管框架。运输署已根据2024年新制订的《自动车规例》向两个测试项目发出自动驾驶车辆先导牌照,在北大屿山和西九文化区进行测试。
  • 政府已完成电子交通执法的立法工作,以期提升交通执法行动的整体效率,并于2025年6月开始推行「交通定额罚款通知书」电子化,及推出「电子交通告票平台」的专属网站及流动应用程式。
  • 完善交通数据分析系统,分析交通和天气数据,向公众发放即时及预计行车时间;同时提供高质素的开放数据,鼓励业界开发更多创新应用,便利市民出行。
  • 继续提升各项智慧出行措施的服务水平,如新一代路旁停车收费表、「香港出行易」流动应用程式、发放空置泊车位实时资讯实时交通灯号调节系统等,以及开发更多合适的服务。

物流发展

香港国际机场和港口设施位居世界前列,是世界上最繁忙的航运设施之一:

  • 香港具效率高、连系性强和覆盖面广的优势,是中国内地与世界各地通商的门户,亦是重要的区域物流枢纽。
  • 政府会把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一带一路」倡议和《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带来的机遇,着力发展航运产业以支持物流业的发展,并加强与内地在航空、海运及物流发展的合作,以互补优势。

航空

  • 2025年5月,约有140间航空公司在香港国际机场提供服务,每日有逾1,050架次航班,来往全球近200个航点,包括内地超过30个航点。
  • 截至2025年5月底已签订80份民航双边文件。过去两年,香港与多个民航伙伴扩大了双边民航安排,使相关客货运服务的运力上限提升了至少百分之六十,让航空公司可随时因应市场需要增加客运及货运服务。
  • 香港航空交通在2023年初恢复全面通关后稳步复苏。2024年,香港国际机场的全年客运量达5,310万人次。货运量在2024年达490万公吨,而2025年首五个月的货运量比去年同期亦有所增加,使香港国际机场继续保持在货运方面的优势。香港国际机场成为2025年度最佳机场 — 重要货运枢纽(《Air Cargo Week》世界航空货运大奖)、2024年度航空货运枢纽(Air Cargo News Award)、2024年亚洲最佳机场和中国最佳机场(世界旅游奖)、2024年全球最繁忙货运机场(国际机场协会排名)、2024年度最佳货运机场 — 亚太地区及最佳航空货运技术供应商(第11届「Payload Asia Awards」)
  • 香港国际机场三跑道系统已于2024年11月投入运作,标志着香港国际机场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扩建后的香港国际机场可大幅提升客货运能力,预计于2035年起每年的客运和货运处理能力将分别提升至约1.2亿人次和约1,000万公吨。
  • 在政府的支持下,机管局于2025年1月公布扩大「机场城市」的发展大纲,计划利用机场岛及邻近土地和海域,以航空产业为重心,发展集高端商业、艺术、旅游及休闲活动于一身的新亮点。除了原来的「SKYCITY航天城」外,新项目包括构建艺术产业生态圈、兴建亚洲博览馆第二期、设置游艇港湾及配套设施、开设空运鲜活市集、增加公众活动空间等。
  • 海天中转大楼」于2023年8月开始投入服务,「经珠港飞」直通客运服务亦于2023年12月正式开通,让内地及国际旅客可以「空-陆-空」方式经香港国际机场往来内地和全球各地。随着机管局与珠海交通控股集团于去年11月签署入股珠海机场股权合作协议以落实入股安排,香港国际机场和珠海机场将会透过加强多式联运的安排,将珠海机场国内航空网络与香港国际机场国际航空网络有机结合,提升整体的客货运竞争力及通达性。
  • 机管局会在东莞设立上游「香港国际机场东莞空港中心」,及在香港国际机场空侧管制区内设立「空侧海空联运货运码头」,以便内地出口货物无缝运达香港国际机场后再转运到世界各地。相关的先导计划已于2021年底开展。在2025年年底前,机管局会于东莞完成兴建「香港国际机场东莞空港中心」第一期永久设施的首阶段建设,推展香港国际机场与东莞之间的「海空货物联运」。菜鸟智慧港及敦豪中亚区枢纽中心扩建项目已先后落成启用,而UPS的新枢纽中心亦预计于2028年竣工,大幅提升香港国际机场处理空运货物的能力。
  • 机管局于香港国际机场逐步引入「轻捷」系统便利航空安检;扩大推展「登机易」服务至覆盖 80% 的香港国际机场离境旅客,让他们可以容貌作身分认证通过机场不同检查点;并协助推动航空公司在香港注入可持续航空燃料
  • 2016年成立的「香港国际航空学院」继续培训本地及区域航空管理人才,巩固香港作为区域航空培训中心的地位。除了会继续与法国国立民用航空学院合办高等硕士课程,包括已连续开办八届的航空运输管理高等硕士课程,今年内即将推出航空安全管理高等硕士课程,以吸引更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学生就读。学院亦已于2023年5月起推出「大湾区青年航空业实习计划」,与内地航空培训院校合作,让内地及香港青年分别往香港国际机场及大湾区内其他机场实习,以培育更多青年投身航空业,应付香港及大湾区航空业的长远人力需求。此外,为助力C919打进国际市场,学院正研究逐步将培训课程扩展至涵盖与C919机型相关的范畴。
  • 为打造香港成为区内租赁飞机的首选地,政府于2024年2月透过修例完善飞机租赁税务优惠制度,包括容许就购置飞机的开支扣税以及扩阔租约种类和租赁活动涵盖的范围。
  • 机管局已与一家法国领先的航空服务公司Elior Group SA签署合作备忘录,探讨在港提供飞机拆解、部件回收及人才培训等专业服务,推动香港发展成为亚洲首个飞机部件处理及交易中心

低空经济

  • 政府以多管齐下的策略全力发展低空经济,包括透过推行「监管沙盒」试点项目,推动无人机技术在不同领域的突破性应用;推进法例修订工作,以扩大无人机规管范围,开放载人飞行器试验的合法空间;进行低空基础设施技术研究和规划,以及加强与内地合作,促进跨境低空经济飞行活动。

枢纽港口

  • 香港是全球最繁忙及最有效率的港口之一,具有自由港地位、高效海关和完善港口基建等竞争优势。以货量计,2024年有约九成的货物经水路进出香港。
  • 香港是区内重要的枢纽港,港口于2024年处理1,370万个标准货柜。
  • 香港在2022、2023及2024《新华·波罗的海国际航运中心发展指数报告》中连续三年位列全球第4。该指数根据港口条件、航运服务和营商环境三项因素作出评级。
  • 香港港口与「一带一路」倡议沿线约100个国家互有海上货运往来。
  • 为吸引更多货物经港中转,政府正打造「铁海陆江」立体联运体系,透过发展连接内地的铁海、陆海和江海联运产品,以便利来自内陆省份的货物运往香港,再经港口出口海外,以拓展香港港口的货源腹地,从而增强竞争力。
  • 建设「智慧港口」,推动业界应用数码科技,包括自2023年分阶段建立和试用数字化港口社区系统,将于2025年年底完成构建,并会在2026年年初推出供业界使用,具货物追踪、实时运输资讯及分析提示功能,促进航运、港口和物流业持份者间的信息互联互通。
  • 建设「绿色港口」,政府于2024年11月公布《绿色船用燃料加注行动纲领》,订立五大绿色导向的策略及10项行动,涵盖绿色船用燃料供应、基建配套、港口减排、鼓励措施、海内外合作和人才培训等多个范畴,推动香港发展成为高质量的绿色船用燃料加注及交易中心。2025年2月,香港完成首次液化天然气加注作业,并于同年6月完成首次液化天然气加注及货物同步装卸作业,为构建香港成为绿色船用燃料加注中心迈出重要一步。于2025年6月推出绿色船用燃料加注奖励计划,对于每间先行企业在海事处接受其风险评估后一年内完成的首两次液化天然气或绿色甲醇加注,每次将可获得50万元的奖励,就每种获认可的绿色船用燃料所发放的奖励金额最高为200万元。

海运服务

  • 政府在2025年7月成立香港海运港口发展局,并设4个委员会,以加强相关研究、推广及人力培训,促进国际航运中心的发展。
  • 香港船舶注册按总吨位计位列全球第4,注册船舶总数超过2,300艘。由香港船东拥有或管理的船只,占全球商船的总载重吨位约10%。
  • 香港现有逾1,200间与港口及航运相关的公司,提供各种优质的海运服务,包括港口服务、船务代理和船舶管理、船务经纪、航运金融、海事保险,以及海事法律和仲裁服务。
  • 香港是订立航运及商业合同和解决争议的主要中心。高等法院设有海事案件审讯表,专责处理海事及商业纠纷。现时海事法庭使用者委员会由一名原讼法庭法官领导。
  • 波罗的海国际航运公会已正式发布《BIMCO法律及仲裁条款2020》,将香港列为继伦敦、纽约和新加坡以外的第四个指定仲裁地
  • 香港是亚洲最重要的国际船舶融资中心之一,提供多项船务融资产品予业界及投资者选择。
  • 约80家本地和海外保险公司在港提供海事保险服务。

促进高增值海运服务发展的措施包括:

  • 政府于2023年12月公布《海运及港口发展策略行动纲领》,提出10大策略和32项行动措施,以支持香港海运及港口业的持续发展需要,提升业界的长远竞争力。其中一项措施是自2024年6月起向达国际减碳标准船舶提供现金奖励,并于未来加强推广。
  • 提供船舶租赁业务的税务优惠,包括宽免合资格船舶出租商的利得税和宽减合资格船舶租赁管理商一半利得税,以吸引更多船舶租赁公司落户香港,拓展在港业务。
  • 为海事保险业务提供50%的利得税宽免,涵盖货物保险、船体保险及海上责任保险等。
  • 为指定航运业商业主导人(船舶代理、船舶管理及船舶经纪公司)提供利得税半税优惠,以吸引更多相关航运企业在香港设立业务。
  • 扩展香港有关全面性避免双重课税协定网络,以吸引更多海外船东和海运服务提供者在香港设立办事处。
  • 政府正因应国际税务规则的改变,优化现有海运服务业税务优惠措施,包括为营运租约下的船舶出租商,提供船舶购置开支的税务扣除。2026年上半年会向立法会提交条例草案。
  • 扩大香港船舶注册处在海外的办事处,为在香港注册的船舶提供更快捷、直接的支援,包括提供技术支援及就港口国的需要进行检查和处理紧急情况,目前有七个位于伦敦、上海、新加坡、悉尼、三藩市、东京和多伦多的香港船舶注册处区域支援团队。海事处亦计划于2025年年底前在中东设立本地推广团队。航运界会更好地使用香港船舶注册处以引进更多与海运相关的业务进驻香港,并增加对本地海运服务的需求。
  • 政府于2025年2月推出批量注册优惠计划,向在24个月内于香港注册多于一艘合资格船舶的船东退还船舶注册费用及首年吨位年费,藉此吸引更多船东在香港注册船舶。
  • 为带动海运服务业发展,政府将会为合资格大宗商品贸易商提供半税优惠。2026年上半年会向立法会提交条例草案。
  • 海运及空运人才培训基金旨在逐步建立一个有活力、多元化和具竞争力的专业及技术人才库,支持香港于海运、空运及物流产业的长远发展。基金自2014年成立以来惠及超过20,000名学生与海运从业员,并有超过100,000人参与基金的推广及宣传活动。
  • 于2023年9月推出「海事人才培训资助计划」,为有志投身海事法律工作的青年提供见习培训。
  • 国际海上保险联盟已于香港设立亚洲区中心。
  • 国际航运公会已于香港设立首个亚洲办事处—国际航运公会中国办事处,并于2024年11月的香港海运周期间举办香港全球航运贸易高峰会,汇聚全球航运领袖和政策制定者就全球贸易和航运的议题交流,2025年11月香港海运周期间将举办第二届高峰会。
  • 政府与广州市港务局在2023年5月签订《穗港大湾区港航事务合作协议》,建立双方港口及航运事务沟通合作机制。政府与大湾区港口群共同强化师资交流,提供多地课程,加强海运人才培训,并参与大湾区海运业界在2024年11月举办的「粤港澳⼤湾区(前海)国际航运发展⼤会」,宣传大湾区港口群综合实力。

物流业

  • 2001年成立的香港物流发展局致力促进物流业的发展,以及推广高端高增值的现代物流服务。
  • 政府于2023年10月公布《现代物流发展行动纲领》,制定8大策略和24项行动措施,以满足物流业界的短、中和长期发展需要,推动香港物流业朝着智慧化、现代化、绿色及可持续化、国际化和便利化的高质量发展
  • 智慧及绿色物流专业培训计划」及「物流推广资助计划」于2024年1月正式推出及接受申请,为加强物流业的人才发展和推广工作提供更多专项资助。
  • 政府将继续与大湾区其他城市加强物流合作,用好港珠澳大桥,并同时研究将现时航空转运货物豁免许可证安排扩展至其他多式联运模式,扩大货源并便利货物经香港中转出口或进口。
  • 于2020年10月推出总值3亿元的「第三方物流服务供应商资助先导计划」,以鼓励物流业应用科技提高生产力。政府继2023年将资助比例由1:1提升至2:1,再于2024年2月优化这项先导计划,将资助金额上限由每间企业100万元增加至200万元,并扩大资助范围,以涵盖应用ESG(环境、社会及管治)科技相关的服务。
  • 于2025年6月公布《物流业ESG发展路线图》,供本港物流中小企业遵循,以达致国际上就ESG的要求,从而提升香港物流业的竞争力及巩固香港作为国际物流枢纽的地位。
  • 致力物色及推出合适用地,供业界发展现代化物流设施。自2010年起,政府已透过公开招标形式,批出五幅分别位于青衣、葵涌及屯门的用地作现代物流用途。另外,机管局已于2018年6月批出位于机场南货运区一幅约5.3公顷的土地的发展及管理权,以发展现代化高端空运物流中心。于2024至2027年期间,政府计划在葵青货柜码头一带定期推出四幅共19公顷物流用地,当中首幅位于青衣的用地已于2025年2月以招标形式批出。政府亦已在北部都会区的洪水桥/厦村新发展区预留共约36公顷的土地,以打造不同功能的现代物流圈,发挥群聚效应,增加物流业的营运效率,从而促进智慧物流在香港的持续发展。政府会以洪水桥/厦村新发展区预留作现代物流发展的土地作为发展现代物流圈的试点,而相关的规划研究正在进行,预计于2025年公布有关研究结果。
  • 现代物流实习计划」自2024年4月起推出,以资助物流公司为全日制学生提供实习机会,让他们能了解现代物流和供应链管理领域的发展前景和就业机会,从而鼓励他们在毕业后投身物流业界。
  • 政府与香港贸易发展局合办年度亚洲物流航运及空运会议,为物流、航运、空运及供应链管理业界提供平台交流行业资讯和探讨行业最新发展。

(2025年9月9日)

按此下载列印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