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用自身优势 巩固香港国际航运中心及国际航空枢纽地位

运输及物流局局长 林世雄

在「一国两制」下,香港有「背靠祖国、联通世界」的得天独厚优势,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为香港未来的发展方向作出策略性定位,支持香港在「八大中心」巩固提升优势。运输及物流局肩负巩固和发展其中两个中心的重任,我们定当继续循多方面推展不同的政策措施,以巩固和提升香港作为国际航空枢纽、国际航运中心及物流枢纽的地位,以进一步落实国家发展策略。

国际航运中心

香港是国际航运中心,位处港口密集的粤港澳大湾区。在推动国家的高质量发展方面,大湾区举足轻重,香港的港口航运业可发挥独特功能并作出贡献。特区政府将以「两个打造」为香港航运业的发展方向,并推动大湾区港口之间优势互补、互惠共赢的协同效应,积极提升珠三角港口群整体国际竞争力。

第一,打造香港成为领先的国际航运中心,协助国家航运发展与世界接轨。香港拥有超过150年海运传统,国际首屈一指的海运机构包括国际航运保险联盟(International Union of Marine Insurance, IUMI)以及国际航运公会(International Chamber of Shipping, ICS)均选择在香港设立办事处。此外,波罗的海国际航运公会(The Baltic and International Maritime Council, BIMCO)于2020年9月宣布通过《BIMCO法律及仲裁条款2020》,在全球海运业通用的标准合同中,将香港列为四个指定仲裁地之一。

正如财政司司长在2023-24年的财政预算案公布,我们将成立专责小组,联同香港海运港口局及高端航运服务业界代表,在今年年底或之前就以下策略提出行动纲领,包括:(一)提升船舶融资、海事保险、海事仲裁和船舶管理等业务,让香港成为全球领先的高端航运服务市场;(二)助力全球海运和港口业务向零碳排放转型;(三)推动航运智能化和数字化发展;及(四)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及国际航运界的交流协作。政府已预留2,000万港元,加快推动高端航运服务业的策略研究,以及加强业界在国际及大湾区的交流。每年一度的旗舰活动「香港海运周」规模也会扩大。

在发展航运服务方面,我们正积极落实一系列税务措施,旨在吸引高增值海运业机构来港落户。措施包括在2020年先后通过为船舶出租商以及海事保险业务,分别提供税务宽免及优惠。我们去年7月进一步向船舶代理商、船舶管理商和船舶经纪商,提供利得税半税优惠(即税率为8.25%)。

香港的船舶注册广受国际认可,以总吨位计全球排行第四。香港注册船舶在全球的港口国监督扣留率甚低,2022年的数字为1.4%,低于全球的平均数(2.77%)。我们已在海外和内地(包括伦敦、上海、新加坡、悉尼、旧金山、东京和多伦多)设立香港船舶注册处区域支援团队,为船东提供更直接快捷的支援,吸引各地船东将其具质素的船队加入香港船舶注册中。

在港口方面,香港港口提供班次频密且覆盖面广的远洋班轮服务,每星期有逾240班国际货柜班轮,连接全球逾460个目的地,航点数目是粤港澳大湾区内港口之冠。其中为进一步推动香港国际航运中心的发展,我们会积极提升行业竞争力,包括推动「智慧港口」发展,例如建立共用的数码化系统,促进营运商及其他持份者信息互联互通,进一步提升港口效率和减低成本。

第二,与其他大湾区港口错位发展,合作打造世界级港口群。目前,大湾区内的三个大型货柜港(即深圳、广州和香港)各有不同的竞争优势。香港港口凭借自由港、清关快和国际联系强的特质,是区内的中转枢纽和补时港,尤其善于处理高价值和运送时间紧迫的货物,正好与主理内外贸对接的深圳和广州港优势互补,共同为大湾区以至华南地区的制造业、进出口贸易等提供高效服务。

此外,在「一国两制」下,香港拥有行使普通法和双语法例的司法制度、自由港、高效清关、简单低税制、资金流通等特点,特区政府推行以上提到的税务优惠措施,正好令香港进一步发展高增值航运服务业,服务大湾区。

在陆路运输基建方面,广深港高速铁路香港段把香港直接与内地的庞大高铁网络接轨,是粤港澳大湾区内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和经济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深化粤港合作、推动大湾区经济协同发展并发挥两地互补优势有着积极作用,亦巩固了香港作为区域交通枢纽的地位。高铁香港段会进一步协助香港重振在国内国际双循环的「中介人」角色,为经济重新注入动力,并进一步促进两地人员在不同层面有更深、更广的沟通和合作机会,达致民心相通。另外,为促进大湾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港深政府已成立「港深跨界轨道基础设施建设专班」推展跨境铁路项目,包括港深西部铁路(洪水桥至前海),以及北环线支线经落马洲河套地区的港深创新及科技园接入深圳新皇岗口岸的相关工作。这些跨境铁路项目将加强香港及其他大湾区城市的交通联系,推动两地经济发展和人民交流,共建「轨道上的大湾区」。此外,有关项目对于香港就航运物流的进一步发展及融入大湾区至为重要,以助打通海、陆、空的运输基建布局。

国际航空枢纽

香港位处亚洲要冲,地理位置优越,四小时飞行航程可达亚太区主要市场,五小时飞行航程范围更可覆盖全球逾半数人口。在「一国两制」下,中央透过香港基本法赋权香港自行与民航伙伴谈判和签订民用航空运输协定,并负责民用航空的日常业务和技术管理。这独特的制度既使香港享有最大自由度发挥自身优势,也让国家得天独厚,拥有超过一个获国际承认的民航管辖区,让国家和香港有更多更广的机会扩展航空网络,切实壮大国家整体的航空实力。观乎世界各地,能够以一个国家、两个身份各自与民航伙伴建立民航关系,实在是在「一国两制」伟大构想下才能实现的事情。事实上,在人才、技术和管理经验的累积下,香港国际机场成为全球少数在客、货运都名列前茅的机场,货运量更是冠绝全球。因此,香港作为国际航空枢纽,服务香港、国家以至全球,充当国家国内和国际双循环、独一无二的南门户的角色,是不言而喻的。

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及《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均明确了香港作为国际航空枢纽的地位。香港在「一国两制」下在国际上享有独特的民航地位,特区会继续发挥好联通国家和世界的窗口功能。大湾区内定位为国际机场的广州白云机场和深圳宝安机场正急速冒起及增长。因此,香港不单要保持固有优势,更必须不断创新及主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把握大湾区带来的机遇,以进一步提升其国际航空枢纽的地位。就此,特区政府将以「两个用好,两个打造」为香港航空业的发展方向,并积极寻求与大湾区以至内地其他省市合作,以更充分利用香港所长,贡献国家高质量发展。

第一,用好香港作为国家的国际航空客运中心的优势。特区政府与67个民航伙伴签订了民用航空运输协议,当中包括约50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发展出成熟而且广阔的国际航空网络。在疫情前,香港国际机场共有120家航空公司营运来往超过170个国际航点及近50个内地航点的航线,大湾区内65%的国际旅客均经香港国际机场来往海外。香港将把握在2024年年底完成的机场三跑道系统带来的契机,继续发展包括「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内的国际航线,务求在国家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新格局中发挥好联系人作用。对内方面,特区政府支持香港机场管理局(机管局)与大湾区其他城市建立多式联运网络,并与珠海促成战略合作,利用港珠两地的海、陆联系,结合港珠机场各自的航空网络优势,便利全国人民和企业经两个机场与世界接通。在中央支持下,特区政府正积极推动机管局以市场化原则入股珠海机场,以深化港珠机场合作,并会争取加快促成这项美事。此外,国内外的旅客亦可透过香港国际机场和接通香港的国家高铁网络,来往较接近香港并连接高铁的内地城市。

第二,用好香港作为全球龙头航空货运中心的优势。大湾区拥有庞大的外向型制造业集群,亦是全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香港则是货物来往大湾区的最重要航空门户,在疫情前共处理75%来往大湾区的进出口航空货物。即使在疫情期间,香港国际机场仍然发挥好大湾区货运枢纽功能,于2022年再度成为世界最繁忙的货运机场。随着大湾区的制造业和消费型经济进一步发展,香港国际机场必须扩大与大湾区其他城市的合作,加强服务大湾区以至祖国腹地。一方面,特区政府会循上述与珠海的合作,借港珠澳大桥打通香港与粤西交通的契机,开拓港珠机场货运联通,以至粤西出口货物物流的商机。另一方面,机管局致力与东莞合作,透过「海空货物联运」模式,让东莞的货物便捷地经水路运往香港国际机场出口海外,补足东莞没有机场的短板。香港国际机场借着在货运上四通八达、灵活和高效的独特优势,势必加强大湾区整体的制造业和进出口竞争力,同时乘着机场三跑道系统的高容量,为整个大湾区经济创造新动力。

因应上文所述的优势,我们将重点打造香港成为区域航空培训中心和飞机租赁及航空融资中心。首先,香港航空业的先发优势,让香港汇聚国际航空人才和积累卓越的航空管理经验。机管局在特区政府的支持下于2016年成立香港国际航空学院,以协助香港、整个大湾区、全国以至「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等培训航空管理人才,不但助力建立国家航空业人才库,亦提升国家在「一带一路」建设下的软实力。因应机场三跑道系统日后启用后人力需求大增,特区政府将继续透过学院培训更多航空业人才,同时探讨从大湾区其他城市吸纳人力资源,以支持香港自身以及大湾区世界级机场群的持续发展。

此外,在飞机租赁及航空融资方面,全球飞机租赁市场在过去数十年间急速扩大,香港既是国际金融中心,且在普通法法制和税制方面与世界充分接轨,并背靠内地庞大市场,具备有利条件发展飞机租赁业务。就此,特区政府继2017年在本地推出优惠税制后,现时正研究优化措施,以吸引更多飞机租赁业务落户香港。

总结

在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和其他相关的规划纲领的支持下,香港会充分善用自身独特优势,巩固和提升其作为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航空枢纽的地位,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同时成为连接内地与世界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