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会十二题:公共道路的维修保养

以下是今日(六月十八日)在立法会会议上陈绍雄议员的提问和运输及物流局局长陈美宝的书面答覆:

问题:

据悉,路政署采用创新科技及推展数字化管理,以提升道路维修和保养工程服务的效率。就此,政府可否告知本会:

(一)过去三年,每年全港公共道路的总长度、已维修公共道路总长度及用于维修公共道路的总工程费用分别为何;就该等道路维修及保养工作所批出的合约详情(包括但不限于承建商名称、涉及区域、合约年期、涉及道路长度及合约金额)分别为何;

(二)鉴于政府于去年三月二十七日回覆本会议员质询时表示,路政署的目标是在二○二四年内把所有道路维修合约的大部分巡查及监督程序数码化,相关工作的进展为何;有否评估,采用创新科技如何提高道路检测的效率及成本效益,包括所节省的人手开支及工程成本;如有,详情为何;如否,原因为何;

(三)鉴于根据路政署资料,该署正采用人工智能侦测道路欠妥系统(RDDS)和激光扫描路面三维影像的路面状况评估系统(RCAS)检测道路情况,该两套技术系统的应用场景、应用阶段(例如处于试验阶段或已转为恒常使用)、检测效率及成本效益分别为何;

(四)鉴于路政署估算,引入RCAS能释放承建商巡路队约四分之一的人手,而该署正评估RCAS的成效,并会适时考虑将其全面应用并纳入日后道路巡查的标准作业程序,相关工作的最新进展为何,以及有否研究,RDDS及RCAS两套系统未来的应用模式是双轨并行,或是择一而行;及

(五)鉴于路政署是低空经济「监管沙盒」首批试点项目的入选申请机构,该署涉及道路维修保养及勘察的试点项目(包括但不限于项目内容、应用场景、飞行路径、航线规划及飞行距离)的详情为何?

答覆:

主席:

就陈议员提问的各部分,经谘询路政署后,现回覆如下:

(一)过去三年(即二○二二年至二○二四年),每年由路政署保养的道路总长度分别为2 223、2 239及2 241公里,而每年维修道路及相关道路设施的开支则分别约为17亿元、17亿3千万元及16亿6千万元。

路政署透过定期合约委聘道路维修承建商进行定期巡查及维修保养工作,以确保公共道路网络的安全和可靠性。当在巡查时发现路面有损毁或接获市民意见指路面或附属道路设施有破损时,路政署会安排承建商尽快对可能构成道路危险的损毁进行修复工作。由于这些修葺工作属于日常道路维修工作的一部分,所以路政署并没有就这类的维修道路面积分别作统计。

此外,对于不会对道路安全构成即时危险的破损,路政署会在考虑不同因素后,为该些破损制定合适的维修计划和时间表,例如适时为路面进行重铺工程。过去三年(即二○二二年至二○二四年),每年路政署重铺及重建道路的面积分别约为1.55、1.77及1.65百万平方米。

目前路政署共有九份道路维修工程合约,负责全港公共道路的维修护养,合约详情见附件

(二)现时,电子化道路维修监察系统(Road Maintenance Monitoring System, RMMS)已在所有道路维修工程合约中使用。RMMS是将道路维修的监察及行政工作全面电子化的系统。每当路政署工程人员在巡查时发现有道路设施受损,过去的做法是要工程人员在完成巡查后填写并传送有关的实体表格至承建商。通过RMMS,现时工程人员在户外巡查时只需登入系统,便能把实地撷取有关设施受损的资料以电子方式通知承建商,承建商迅即可收到有关资料并安排维修工作。承建商在完成维修工作后亦可使用RMMS汇报完工及提交维修记录。采用RMMS能减省繁复的文书工作及传送时间,以提高工作效率,方便路政署工程人员监察维修进度,不但令维修保养记录做得更妥善,亦可以减少使用纸张。此外,路政署正在开发RMMS的第二阶段,将纳入更多监察管理功能,例如对维修进度不理想的承建商自动发出提示或警告、电子化的审查程序等。

就成本效益方面,随着RMMS首阶段的全面使用后,现时路政署工程人员处理道路设施受损个案(从发现道路设施受损至完成有关设施的修复工作)的平均时间比过往快约20%。及后,当RMMS完成第二阶段的开发且全面使用后,路政署会考虑在新道路维修工程中调整承建商在人力资源上的要求。届时,路政署将再次评估使用RMMS可节省的人手开支及工程成本,以及系统的成本效益。

(三)人工智能侦测道路欠妥系统(Road Defect Detection System, RDDS)利用在巡路检测车上安装的高清相机拍摄路面情况,并用全球卫星定位技术记录相片位置,再以人工智能技术自动识别路面裂缝及褪色路面标记,代替过往依靠巡路人员的目测,确保侦测的结果客观而且准确(准确度达90%以上)。承建商利用配备RDDS设备的巡路检测车,每三个月为全港的道路进行一次全面的侦测,道路欠妥侦测结果会显示在配备地理资讯系统地图的网络维修平台上,方便维修人员找出欠妥位置及进行维修。此外,RDDS亦可整合有关资料作为欠妥报告,方便维修人员记录和审核维修情况。当道路巡查的准确度及维修记录得到提升后,就能加快完成所需的维修工程,提升维修效率。现时,RDDS已被纳入为道路巡查的标准作业程序作恒常使用。在全面采用RDDS后,承建商从完成道路检测工作至提交有关的道路检测报告所需的时间平均由48小时大幅缩短至24小时内。为了进一步提升道路维修的工作效率,路政署将会扩展RDDS人工智能系统的分析能力,以识别更多不同类型的道路欠妥状况,例如路面上生长过剩的杂草和褪色/受遮挡/弯曲的交通路牌等。

激光扫描路面三维影像的路面状况评估系统(Road Condition Assessment System, RCAS)利用配备激光扫描设备及全球卫星定位技术的检测车以正常车速在行车路上行驶,能自动识别并准确记录路面上各种类型的缺陷,例如坑洞、车辙等,并计算出每100米行车道的路面状况指数供负责维修的工程人员参考,决定该段路是否优先需要进行重建或重铺工程。相对过去需要靠巡路员作封路安排后在路面上目测及量度,每天最多只能检测数百米的行车道的速度,RCAS能在无须进行封路的情况下让负责维修的同事更全面掌握所有路面的最新状况,更有效地运用资源进行规划道路维修工作,亦能避免对交通造成影响。

路政署期望利用RCAS在香港所有主要路段作检测后,能更有效地运用资源去选择路面状况较差的路段以进行道路维修工作。RCAS现在仍处于试验阶段,每天能检测约200公里的行车道,期望于一年的试用阶段中能为香港所有的主要路段作检测,并透过收集相关数据以建立有关的网络维修平台供工程人员使用。

由于RCAS仍然处于试验阶段,技术的成本效益仍在评估当中。但根据初步估算,引入RCAS能释放承建商巡路队约四分之一的人手以应付日益增加的道路维修工作。

(四)路政署自二○二四年起透过道路维修保养合约,聘请不同服务承办商参与研发RCAS,用以精确地记录路面的起伏,并找出坑洞等路面缺损情况,协助计划道路维修保养的工作。上述研发项目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在第一阶段,服务承办商需要购置车辆,并于车辆安装雷射扫描及定位装置;在第二阶段,服务承办商需开发人工智能及几何分析算法系统,以自动侦测路面缺损并评核路面状况,以及建立地理信息系统网络平台发放相关资料;在第三阶段,服务承办商需利用系统扫描全港路面及自动评估路面状况,同时将评估结果上传到地理信息系统网络平台。现时第一及第二阶段已完成,第三阶段工作亦已展开,预计今年内完成。路政署正评估整个智慧道路分析系统的成效,亦会适时考虑将该项技术纳入为日后道路巡查的标准作业程序。

现时,RDDS应用于快速识别路面裂缝及褪色路面标记,方便维修人员找出欠妥位置及加快完成所需的维修工程,从而提升维修效率。RCAS则专注于精准识别并准确记录路面上各种类型的缺陷及其破损程度,并计算出每100米行车道的路面状况指数,有助负责维修的工程人员决定该段路是否需要优先进行路面重铺工程。鉴于RDDS和RCAS的功能不同,侦测路况的速度和准确度有别,所以应用的定位也不同,现阶段两个系统将会双轨并行。然而,路政署会继续研发RDDS及RCAS的功能,并不排除在将来当两个系统的功能、速度和准确度相若时将其合并。

(五)按现行《小型无人机令》要求,控制小型无人机的「机手」在一般标准操作下,需与小型无人机保持目视距离。路政署的「监管沙盒」项目利用超视距技术,配合4G/5G指挥与控制链路,让小型无人机可以更安全及稳定地在「机手」视线范围之外飞行,距离可达数公里,可更灵活应用在紧急情况如山泥倾泻及常规操作下对道路基础设施及主要干线进行的测量和巡查。

在紧急情况下,透过采用超视距无人机技术,小型无人机能迅速到达偏远的山泥倾泻事故现场,并透过所拍摄的航空照片计算出斜坡的三维模型,有利工程人员准确地量度山泥面积及体积,以支援斜坡复修工作;另外,在极端天气下,小型无人机亦能沿指定预设路线飞行,有助迅速查看主要公路上是否有水浸、倒树或其他障碍物倒路。就日常的测量和巡查而言,超视距无人机技术可协助于跨海大桥、密闭空间以及工程人员比较难到达及目视的架空结构等地方进行检测,能恒常应用于桥梁结构表面欠妥检查、斜坡修复等常规作业。

该「监管沙盒」项目分阶段在不同场景进行试飞,地点分别为大埔海滨码头至三门仔、将军澳隧道公路、将军澳跨湾大桥、大老山公路和鸭脷洲大桥,模拟为上述地点沿路的斜坡和相关的主要干线进行超视距巡查,飞行距离约为200米至2 000米不等。其中,路政署已完成首两个测试地点的试飞,余下三个亦预期将于二○二五年九月底前分阶段完成。

2025年6月18日(星期三)
香港时间12时5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