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今日(一月二十二日)在立法会会议上陈恒镔议员的提问和运输及物流局局长陈美宝的答覆:
问题:
政府为纾缓三条过海隧道(三隧)及其附近路段挤塞问题而实施的改善措施已届一年。就此,政府可否告知本会:
(一)现时三隧每条隧道平均每日的车流量,以及早晚繁忙时段的车流量平均占总体车流量的比率为何;有否评估,是否需要按三隧现时的车流调整对三隧繁忙时段的定义,例如把西区海底隧道(西隧)的繁忙时段推迟,以达到驾驶人士提早出门的效果;如是,详情及时间表为何;如否,有何措施解决三隧繁忙时段挤塞情况;
(二)鉴于据悉,西隧出入口及附近路段塞车情况频繁,而政府于去年建议,于西隧港岛出口往中上环方向增建一条行车线,有关项目的进度及时间表为何;如政府不会推展该项目,有何短中长期措施解决有关挤塞情况;及
(三)有否计划批出三隧收费广场用地,用于兴建充电站及泊车转乘设施,或给巴士公司作非票务收益用途;如有,时间表为何;如否,原因为何?
答覆:
主席:
政府在三条过海隧道(三隧)实施分时段收费,以遏抑和分散繁忙时段过量的私家车过海需求,藉此理顺过海交通的流量,善用三隧的容车量。政府一直密切监察三隧的交通情况。自二○二三年十二月新收费实施后,有赖驾驶人士的配合和调整出行安排,隧道口的整体车龙和塞车情况已有纾缓,有效达到政策目标及预期。
就陈恒镔议员的提问,经谘询运输署后,现答覆如下:
(一)于二○二三年十二月至二○二四年十一月期间,三隧的总车流量与实施分时段收费前相若,平均每日维持在约272 000架次,分布如下:西区海底隧道(西隧)车流上升约18%至约103 000架次;海底隧道(红隧)车流下降约9%至约95 000架次;东区海底隧道(东隧)车流亦下降约7%至73 000架次。数据显示,在新收费实施后,全日过海交通量保持稳定,未诱发额外车流,同时使过海交通在三隧之间更平均分布,善用各隧道的容车量。
除了地域上的分流外,新收费亦促进在不同时间上的分流。三隧的繁忙时段车流量占全日车流量的比例,整体由实施分时段收费前的38%轻微下降一个百分点至实施后的37%。繁忙时段的整体过海车流量亦比新收费实施前普遍减少1%至4%。整体而言,三隧繁忙时段的车流量有所减少,而繁忙时段以外的时间,三隧的整体车流上升,反映部分驾驶者的出行习惯已出现改变,选择在隧道费较低的时段出行。
以上情况符合预期。过往红隧全日车流一直高企,而容车量最高的西隧于全日大部分时间则未被善用。现时的收费已更有效地利用三隧的容车量,理顺过往由收费衍生车流分布失衡的情况。红隧和东隧于繁忙时段的挤塞情况已见纾缓,邻近隧道口的非过海交通情况也有明显改善。在一般时段及非繁忙时段,即占全日近八成时间,过海隧道的整体交通较以往明显畅顺。我想不少驾驶人士均留意到,繁忙时段红隧和东隧的车龙普遍分别减少超过一公里和0.5公里。
我们亦曾评估推迟西隧繁忙时段的开始时间,可能对过海交通所造成的影响。根据车流数据显示,目前于步入早上繁忙时段的过渡时段,三隧车流量已超出其容车量并出现车龙。如果推迟西隧的繁忙时段,将等同减低西隧在该过渡时段的收费,预计会诱发额外车流,而且吸引部分车辆改行西隧,令西隧该时段的车龙延长。
运输署正收集和整理去年全年过海交通数据,以分析及检视各过海隧道繁忙时段的现行安排,预计在今年年中会完成。视乎检视的结果,运输署会按照现有法例下的隧道费调整机制跟进,若然过海交通需求经常超出隧道容量并导致挤塞,以及过海挤塞所引发的车龙持续地影响关键路口或交汇处,堵塞非隧道或跨区交通,将可按照有关法定机制,考虑调整过海隧道繁忙时段的私家车收费安排。
(二)为提升西隧港岛出口路段的容车量,并减少车辆切线汇合的需要,从而令隧道口及其周边交通更为畅通,运输署和路政署正积极推展于港岛出口往中上环方向增建一条行车线。相关工程已于上月展开,并预计于明年年中完成。工程完成后,我们预计西隧港岛出口的交通将有所改善,大大纾缓西隧南行于繁忙时段的交通情况。
(三)政府会利用三隧实施「易通行」后腾出的空间,积极改善公共交通服务及隧道出入口交通,包括改善巴士站上落客的安排,以及加阔和拉直行车线,令隧道出入口一带的人流和车流,流转更为畅顺。
值得留意的是,由于三隧实施「易通行」后腾出的空间主要集中在行车道的快线位置,设置合适的车辆出入口、行人过路设施或转乘处,首要须确保道路安全。政府会在交通情况许可下,继续积极考虑该些发展的可能,以配合周边发展的方案。
多谢主席。
完
2025年1月22日(星期三)
香港时间17时1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