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浏览局长网志
陈美宝 JP
运输及物流局局长

解锁智慧出行 看齐国际准则

2025年3月1日

过去一星期,不少车主群组及传媒朋友都热议运输署有关车辆构造与保障乘客和使用者安全的新修订。适逢部分附属法例修订今天开始生效,相关内容亦有一定技术含量,让我用这个网志,为大家聚焦这些修订的精要内容如何可以让我们跟贴全球的应用汽车科技之余,又加强保障道路使用者的安全。

紧贴全球趋势 应用汽车科技

我驾车多年,对近年驾驶辅助系统的先进感到赞叹。我们在立法会就今次修订解画时,听到不少议员都支持我们解锁汽车科技的应用,而且希望能推得更广更快。

其实自动泊车、车辆侧撞警示、自动防溜、辅助方向引导、自动换线、车道保持、巡航控制及自动紧急煞车等不同汽车科技,在运输署的现行机制下早已容许在香港使用,前提当然是要确保安全。

今次运输署的法例修订的其中一个焦点,是允许司机使用遥控泊车功能。香港土地资源珍贵,不少停车位都十分袖珍,大家可能都有看过一些考功力的泊车短片,刁钻起来甚或要用天窗离开车厢,我相信是次修订能更贴近实际驾驶需要,会获得不少司机赞好。

由今天起,司机驾驶获运输署批准使用遥控泊车系统的车辆,可以在车外使用手机或汽车匙扣等流动设备遥距控制车辆停泊及驶出。若遇到较窄车位,司机就可以先行下车再遥控泊车,而使用遥控泊车的整个过程中,司机都必须站在车外附近全程控制及监控车辆。

针对现有车辆能否启动此功能,运输署已制定相关技术指引和申请程序供业界参考,车主可向他们的车辆代理或进口商查询车辆型号有否配备遥控泊车系统。至于车主关心的保险安排,如运输署批准使用有关系统,保险业界一般亦会接受,大家可以安心使用。

至于我们放宽车辆停泊时视象显示器可显示的资料的修订,是希望司机在拉紧手掣并完全停泊汽车后,例如充电、入油期间,显示器不再只限显示汽车导航、汽车或其装备的现况的资料,可以用来收发短讯或「煲剧」、「睇片」等,更贴近用家需要,在安全的情况下尽用车辆功能。

引进新能源汽车

修订中亦包括扩阔可在快速公路上使用的电动车辆种类,让电动商用车辆可以无需申请快速公路许可证,直接在快速公路上行驶,为业界带来更多便利。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截至2024年底,已获运输署批核的国产纯电动车型号共有152个,而其他地区的纯电动车型号则有409个,这类车辆的类型评定的申请成功率达100%。


修订包括扩阔可在快速公路上使用的电动车辆种类,让电动商用车辆可以无需申请快速公路许可证,直接在快速公路上行驶


有关扩阔可在快速公路上使用的电动车辆种类的附属法例修订,将有助我们引入更多车款的新能源汽车。

安全第一  保障儿童乘客安全

而坊间热议的另一项修订,是规定私家车须设置儿童束缚设备供儿童乘客使用,加强保障儿童乘车安全。

保障儿童乘客安全,不只是家长,我相信是社会的共同信念。事实上,在涉及8岁以下儿童伤亡个案的交通意外中约有一半发生在私家车。儿童束缚设备可在交通意外中有效保护年幼乘客,大幅减低死亡或重伤风险;欧盟、日本、新加坡等不少国家及地区都已有类似要求。我们看齐国际做法,提供清晰指引,让家长保障子女「出入平安」。


保障儿童乘客安全,不只是家长,亦是社会的共同信念。

除了传统设计的儿童安全座椅,市面上有不同儿童束缚设备供市民选择,切合不同高度与年纪的小朋友需要,例如便携式的安全带调节器、穿戴式安全约束背心、可折叠幼儿增高座位等。

我们理解车主与家长需要时间准备,所以相关法例将于今年11月1日才开始生效。在这大半年时间内,运输署会联同警务处及道路安全议会加强宣传,介绍相关法例要求,提醒市民选购及使用儿童束缚设备的要点。消费者委员会于20222023年亦分别就儿童安全座椅进行样品测试,市民亦可以参考。


运输署会加强宣传,介绍私家车使用儿童束缚设备的相关法例要求

至于设置儿童束缚设备的要求会否扩展至公共交通工具,我们参考其他地区的做法,如许多内地城市、新加坡、英国及澳洲,均没要求公交提供儿童束缚设备。我们对此持开放态度,会继续与业界沟通,研究建议的可行性(包括在车辆内存放不同种类的儿童束缚设备在运作上的要求),致力保障儿童乘客的安全。

的士车队即将面世

在拥抱汽车科技发展之余,我们亦即将迎接的士新时代。五队的士车队将于下周一与公众见面,而的士车队亦是我们新能源汽车的受惠者与支持者,车队将会使用多款新的纯电动车型号,在车队面世后,我们会再跟大家详细介绍。

而过去一周的焦点当然还有《财政预算案》。香港在过去一年经历不少挑战,但亦迎来不少机遇,在这危中有机的过程中,我们更需要变革创新、自我提升。我与运输及物流局的同事会全力用好「一国两制」、「背靠祖国、联通国际」的优势,巩固提升优势产业,全方位提升香港在航运、港口、航空及物流领域的竞争力,为香港开拓新经济增长点,探索因地制宜的新质生产力,加强本港经济发展动能,为我们香港这个家,谋划更幸福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