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浏览局长网志

狮子山隧道─过去、现在与将来

2023年1月28日

今日是农曆正月初七「人日」,恭祝大家健康如意,幸福连年。

屈指一算,于1978年1月通车的狮子山隧道第二条管道都刚刚过了它的四十五岁「生日」,让我趁这个机会,跟大家谈谈狮子山隧道的过去、现在与将来。


兴建中的狮子山隧道南行管道(1965年)

不讲不知,政府最初计划兴建狮子山隧道(即现时的南行管道)的目的并非为提供行车通道,而是提供一条管道将沙田滤水厂的水输送到九龙市区。政府随后在规划过程中扩大计划规模,将隧道建成为一条连接九龙和沙田的道路及输水通道。隧道于1962年动工并于1967年通车,成为全港首条行车隧道。随着车流量不断增加,第二条管道工程于1973年展开并于1978年峻工,两条隧道统称为狮子山隧道。自此,狮子山隧道成为连接九龙和新界重要的交通枢纽。

隧道历史悠久加上使用量极高,难免出现耗损,惟路政署的同事一般只能利用深宵几小时封闭其中一条隧道管道作例行检查及局部维修,以尽量减低对道路使用者的影响。虽然随着城市发展,区内其他隧道相继落成,如大老山隧道及尖山隧道等,但狮子山隧道仍是最繁忙的隧道之一。有见及此,政府正积极推展「狮子山隧道改善工程」,解决隧道结构日渐老化的问题及提升隧道设计,同时扩大隧道交通容量,将南北行各由目前的双线变成三线行车,以纾缓繁忙时间的交通挤塞情况,改善往来沙田和九龙的交通。


拟议狮子山隧道改善工程的隧道切面图

狮子山隧道改善工程比兴建一条新隧道更複杂,所需时间因此亦较长。为维持施工期间隧道的交通运作,需先建成新北行隧道管道以暂时替代现有的南行隧道管道,并完成转驳水管工程,始能展开南行隧道管道的扩建工程。我们亦需要迁移及重置行政大楼、通风大楼及隧道现有设施,包括机电系统、消防系统及隧道监测系统等。由于隧道管内设置数条供应食水至九龙和港岛广大地区的主干食水管,因此,在考虑隧道建造方法时,我们除了需要顾及隧道结构及行车安全,亦要确保食水管不受影响。

工程项目除了令使用狮子山隧道的驾驶人士和乘客受惠之外,亦可望惠及狮子山隧道公路沿线屋苑的居民。按照环境影响评估报告的建议,路政署会于狮子山隧道公路适当地方装设隔音屏障/隔音罩等噪音缓解设施,部分单位的噪音水平因此可减低高达10分贝或以上,以提升居民生活质素。

政府于去年6月就改善计划展开公众谘询,过程中得到不少市民及持份者的支持,他们希望狮子山隧道改善工程能够尽早完成。有附近居民曾反映,过去20多年来,由于隧道的交通噪音令他们无法打开窗户,寄望工程完成后能打开窗户,呼吸屋外新鲜的空气!


狮子山隧道改善工程完成后驾驶者视角隔音屏障电脑模拟图

保育方面,政府在推展工程的同时,亦尽量保存具有历史价值的文物。因此,我们会按照环评报告的建议,保留两条隧道出入口上的字体,并置于改善后的狮子山隧道出入口的相若位置。此外,位于现有隧道行政大楼内的两块隧道启用纪念碑亦会保留,放在适当位置展示。


现有狮子山隧道出入口字体

此外,我们亦收到各方就现有北行隧道的未来用途提出的建议,有关用途需考虑一系列因素(包括配套设施的限制、相关消防要求等),我们会在改善工程的首阶段设计下探讨有关可行性,并与相关持份者保持沟通。

我们计划今年向立法会申请拨款以聘请顾问进行首阶段设计及工地勘测,以争取于2025年动工,并于动工后四年启用新隧道管道,及于启用新管道四年后开放隧道至南北行各三线行车。改善后的狮子山隧道将能加强九龙和新界的连接,并推动经济发展和提升香港的长远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