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cript of remarks by STH (Chinese only)

  以下是運輸及房屋局局長張炳良教授今日(二月三日)下午出席一個青年論壇後,會見傳媒的談話全文:

記者:局長,我有兩個問題,首先,如有留意今日有「行家」的報道,做了一個黃傑龍的專訪,提及房協未來一些資助單位會有廚厠地櫃,其實他們會否有機會和市建局未來一些所謂居屋與私樓之間的樓宇有些重疊的角色,大家有否協調?

運輸及房屋局局長:首先,房協一直以來在房屋方面,特別是資助房屋方面有一個角色,有些時候它是扮演着社會實驗室的角色,一些新的計劃它會推行,看看社會上的需求,是否有一個好的反應。現時房協具體推出的一些資助出售單位,大抵上在資格等等,與房委會的居屋相若。當然房協的單位在裝修上,與房委會有輕微的差別,因為房委會以所謂「清水房」推出,但大抵上售價的準則亦差不多。至於市建局,過去市建局主要進行舊區重建,在重建過程裏當然有新的單位供應,以私樓的形式發售。最近在行政長官的《施政報告》中提出,希望積極探討究竟市建局這個組織,是否可以在資助出售單位方面,可以發揮少許作用。我知道這個問題,市建局自己本身亦在研究。

記者:兩個問題,首先可否再說一下高鐵報告知道有這麼多問題,政府有甚麼對策?是否真的一直都不知道有延誤的情況?另外,雙重戶籍方面,昨日講過會加強監管,可否說一下具體有甚麼措施?

運輸及房屋局局長:我首先回答第二個問題,因為正在回應房屋問題。申訴專員的報告,房委會都會很認真地去跟進,內裏提及一些個案,有些個案可能的實際情況比較複雜一些。大家不知是否有留意上星期六房屋署署長發表了一些補充資料,講到當中所謂「一家三戶」實際上是如何,它不是一家同時有三間房或三個單位。

  但無論如何,申訴專員的報告在我看來是指出兩個問題,第一提到房委會與房協之間的資訊協調方面是否能做到更好,特別是針對雙重戶籍的問題,因為大家都是一些公帑資助的房屋,所以我們原則上不可以容許所謂「雙重福利」。其實兩個機構素來有資料方面互通的機制,但因應申訴專員的報告,房委會會重新檢視這機制是否能做到更好,因為政策上不應該容許雙重戶籍。

  至於具體的個案,即是牽涉到公屋住戶加戶、調遷等很多問題。大家要明白我們有約七十五萬個公屋戶,一個很少數目的家庭有時基於很多家庭因素的變化,有時可能分居、離婚或者其他原因,或者老人家加戶等,有些個案我們有既定政策處理,但在既定政策下具體的情況,特別是一些牽涉到恩恤情況的考慮時,不同的個案有不同的考慮因素,所以前線的同事,亦的確要做得比較好,如何能夠情理兼備。情理兼備講出來的時候,大家都表示一定要情理兼備,但是如何平衡,的確是一個藝術。

  我們會根據申訴專員報告內提出的疑問,以及它舉出的個案所顯示一些可能存在的問題,我們會看看如何能夠做得更好。我相信公眾很關注公屋是一個很珍貴的公共資源,我們希望能夠確保給予最有需要的人士。

  你第一條問題關於高鐵(廣深港高速鐵路香港段)獨立專家小組的報告,正如我上星期初步回應媒體時已說過,政府是高度重視這份報告的觀察和其提出的建議。我們認為這份報告是相當全面的,因為專家小組在進行檢視的過程中,會見了無論政府方面或港鐵公司(香港鐵路有限公司)所有的相關人士,有關名單已在報告列出。我也有應小組的邀請,與他們會晤,並回答了他們提出的很多問題。

  報告的確指出了港鐵公司方面存在於工程管理、工程進度匯報機制方面所存在的問題。當然最主要的觀察是,儘管有很多報告但可能也不夠,缺乏一個全面性的(評估),特別是一些英文稱為「critical path」,即對整體工程進展有關鍵作用的一些合約,究竟它們的進度如何,因為這是最關鍵的。由於(有)很多不同的資料,而缺乏全盤的整體對高鐵(香港段)工程的評估,所以對進度帶來、即不同個別合約的滯後,有些合約的滯後可能影響工程,有些可能未必。缺乏整體評估的時候,令到無論港鐵公司也好,路政署作為工程監管機構,不能夠掌握到最好的評估資料。

  路政署在發揮其功能方面,專家小組亦有一些意見,我們一定會跟進這些意見。大家都知道,立法會亦有專責委員會檢視高鐵(香港段)。我相信整個高鐵(香港段)延誤的實際發生情況,專家小組的報告已作出相當全面的、從專家角度的評估,相信將來立法會有機會再進一步了解整個過程為何。

  無論如何,從政府而言,最重要是確保高鐵(香港段)能按港鐵公司的修訂時間表如期完成。有些具體、個別的工程項目,如西九龍站,它們所面對的一些具體問題亦要很切實地解決。當然,公眾亦關心工程的超支問題,這政府亦關心,我們會繼續與港鐵公司跟進。

記者:局長,陳弘毅教授那次提到數名泛民主派人士的名字,認為他們有機會是下屆特首選舉「黑馬」。你自己如何看陳弘毅教授這番言論?是否覺得其實他是給泛民主派一個下台階的機會?

運輸及房屋局局長:我最後回答這個問題。正如陳教授所說,他提一些名字只是純粹作為引起社會上某種討論的參照基礎,我當時曾回答媒體的查詢。在我而言,我目前致力做好到二○一七年六月底我作為運輸及房屋局局長的工作,我並未有任何進一步的打算。

2015年2月3日(星期二)
香港時間21時3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