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1日
早前蘇偉文副局長在「廿二樓East 座」茶餐廳和幾位不同背景的茶客就「三隧分流」隧道費調整方案交流意見,帶來不少迴響。的確,我們的建議方案和巿民大眾的生活息息相關。今日,我也希望從不同持分者的生活角度和大家談談「三隧分流」。
過海的駕駛者
首先,對於駕車過海的巿民,「三隧分流」方案可紓緩現時紅隧和東隧的擠塞情況,並善用西隧的剩餘容車量,節省他們的出行時間。舉例說,若果於傍晚繁忙時間由北角的辦公室駕車經紅隧返回油麻地住所,過隧道時間可減省多達13分鐘。
為達致有效分流,駕駛私家車和電單車的朋友假如使用東隧和紅隧,的確需要繳付比現時較高的隧道費。不過,假如他們使用西隧,由2020年1月1日至西隧專營權屆滿的43個月,他們只需支付已下調的隧道費,亦無需再承受加價壓力。若「三隧分流」方案未能落實,西隧專營公司在未來數年內可以不須審批而隨時根據法例加價(現時私家車的法定隧道費為每程240元)。
我留意有巿民關注到,現時西隧的連接路在繁忙時間已出現擠塞,擔心西隧是否可以吸納分流自紅隧和東隧額外的交通流量。這一點我們在設計政府方案時已經考慮,在「三隧分流」方案於2020年1月1日實施時,中環灣仔繞道與東區走廊連接路已經啟用,西隧連接路的交通狀況將會隨之而改善,使我們可利用西隧的剩餘容車量。這正正是為何此刻是實施「三隧分流」的最佳時機。運輸署亦正籌備在往上環及西營盤一帶的西隧連接路實施改善措施(例如更改道路標誌、標記和調教燈控路口的時間),以應付建議方案的新增交通需求。
非過海的駕駛者
現時,紅隧和東隧的車龍延伸至其連接路上的多個交匯處(或稱「交通分流點」),阻塞了大量非過海車輛。「三隧分流」方案除了紓緩了過海交通擠塞,車龍縮短便可釋放10個分佈港九的交通分流點,更可令部分受影響的非過海車輛行程回復暢通。舉例說,傍晚繁忙時間於中環和灣仔北一帶往紅隧車龍的龍尾位置,估計會由現時交易廣場縮短至入境大樓附近,釋放告士打道多個交通分流點,令需要由灣仔到東區的車輛不須與經紅隧的過海車輛齊齊在告士打道排隊。
職業司機
對於職業司機來說,無疑時間是十分寶貴。隨著過海和非過海交通擠塞得以改善,職業司機的工作效率將可提升,促進貨運、物流等商業運作,增加社會的整體經濟效益。
的士乘客及業界
根據建議方案,載客的士使用紅隧和東隧的隧道費為20元,西隧為36元;而非載客的士則劃一為15元。因此,過海的士乘客所需繳付的附加費會調整至35元(紅隧或東隧)或51元(西隧),低於現時用東隧(40元)或西隧(80元)的附加費。此外,方案可紓緩擠塞而令行車時間縮短,減少「跳錶」,對的士乘客有好處;而劃一非載客的士收費更可有效分流回程的士。我很高興的士業界認同「三隧分流」方案可以提升的士運載效率,並支持方案。
其他公共交通工具乘客
本港每日有超過1,200萬人次使用公共交通服務,佔出行人次近九成。現時乘坐專營巴士使用三條過海隧道的巿民,每日高達近六十萬人次。實施「三隧分流」方案後,隨著過海和非過海交通擠塞得以紓緩,路面公共交通乘客總行車時間可平均每日節省達19,400小時。換句話說,乘坐路面公共交通工具的廣大巿民,包括多條取道紅隧前往港島或途經告士打道前往南區的多條巴士線的乘客,每日將可更快捷抵達目的地。
東區和九龍東居民
對於東隧兩端鄰近地區的居民來說,他們大都不會繞道改用其他過海隧道,可能會懷疑「三隧分流」方案對他們有何益處,亦有人懷疑會否有私家車由東隧轉用西隧過海。
根據運輸署的研究,目前使用東隧的私家車駕駛者中,有約三分之一是來往九龍東/將軍澳及東區,的確,他們未必會轉用西隧過海,但仍然有約三分之二(即東隧總用量約20%)並不是來往九龍東/將軍澳及東區。在「三隧分流」方案實施後,這些駕駛者將會有誘因轉用紅隧或西隧。
另一方面,假如不上調東隧的私家車、電單車和的士收費,東隧的交通流量會增加,令其連接路的擠塞更嚴重,進一步阻塞非過海交通。
總括而言,「三隧分流」方案不只令駕駛者受惠,對乘坐交通工具的市民及職業司機亦有好處。紓緩了交通擠塞,亦可減少車輛廢氣排放,空氣也會清新點。我們會繼續解釋方案對社會的益處,希望得到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