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4月18日
當前2019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對運輸業界造成嚴重衝擊,乘客量和收入顯著減少,首當其衝的是空運業。由於全球多個國家及地區繼續實施出入境限制及檢疫措施,香港國際機場暫停過境及轉機服務,所有從海外國家及地區乘搭飛機抵港的非香港居民亦均不准入境,導致機場3月份客運量按年大幅下跌91%.,旅客量錄得跌幅 97%,轉機/過境旅客及本港居民外遊人數亦分別下降 91% 及 83%。在疫情的持續影響之下,機場的客運量在本來應是復活節旺季的4月11日,更創下了單日460人的記錄新低。目前國際航班已經幾乎完全停頓,可以預期機場四月的情況只會比三月更差。
為了控制疫情對航空業造成的短期震盪,協助航空業界繼續營運及保障員工的就業,避免對香港的國際航空樞紐地位造成更深遠影響,政府及機場管理局(機管局)針對航空業界及機場同業推出了總值合共達50億元的一系列紓緩措施。而在第二輪的防疫抗疫基金中,航空業除了可受到「保就業」計劃的支援,向僱主提供僱員的工資補貼,最高補貼每名僱員每月9,000元,為期六個月外,亦有一次性的補助金,向在香港註冊的每架大型飛機提供100萬元、每架小型飛機提供20萬元和每間航空支援服務及貨運設施營運商提供最多300萬元的一筆過非實報實銷補貼。
另外,機管局除了早前多輪的紓緩措施外,額外制訂了20億元的紓緩措施,包括向四間本地航空公司直接購買50萬張機票,作為疫情過後機管局為航空業界進行市場推廣活動的免費機票,也會向香港國際機場的航空支援服務營運商提供「先出售、後租用」地勤支援設備的安排,並於計劃實施初期提供租金減免,協助航空支援服務營運商緩和流動資金方面的龐大壓力。
本地的客運業亦同樣受到嚴重衝擊,部分業界例如跨境非專營巴士及學校私家小巴的業務基本上完全停頓,其它業界亦因疫情和社交距離措施令乘客量和收入大減。例如,與1月相比,專營巴士在3月的乘客量大幅下跌了至少35%;綠色小巴的乘客量下跌約30%至80%,當中約有30% 綠色小巴閒置;的士和紅色小巴司機的收入減少了約50%;即使的士和紅色小巴的租金分別下降了60%及最高67%,仍有約30%的士和紅色小巴閒置。
為了支援運輸業界,第一輪防疫抗疫基金擴展原本在去年10月已提出的支援措施,為運輸業界提供總值32億3000萬元的財政支援,包括為液化石油氣的士及公共小巴提供每公升1.0元的液化石油氣折扣,以及發還汽油的士及柴油公共小巴三分之一的實際燃油支出,為期12個月;發還五間專營巴士公司、22條專營和持牌渡輪服務及香港電車有限公司12個月三分之一的實際燃料/電費支出;為每輛持牌非專營巴士提供一筆過20,000元的非實報實銷補貼;為每輛貨車、學校私家小巴、出租汽車及本地商用機動船隻提供一筆過10,000元的非實報實銷補貼;為本地商用船隻提供一筆過的驗船費用補貼,以及向每艘跨境渡輪提供一筆過100萬元的非實報實銷補貼。
由於疫情持續,公共交通營辦商因收入大幅下降以致財政狀況極為嚴峻,前線司機的生計亦大受影響。因此,第二輪防疫抗疫基金亦為客運業界 (包括受影響的前線司機)提供額外總值約34億的財政支援。措施包括全數發還專營巴士、本地渡輪及電車營辦商六個月的常規維修保養費用及保險費用,為每輛持牌非專營巴士、學校私家小巴、出租汽車、的士、紅色小巴的登記車主及每輛綠色小巴的客運營業證持有人提供額外一筆過30,000元的非實報實銷補貼。
在第二輪防疫抗疫基金下適用於全港各行各業的「保就業計劃」亦有助不同規模的公共交通營辦商的僱員保障就業,但該計劃並不適用於大多為基層租車司機而收入大受疫情影響的的士及紅色小巴租車司機,所以我們制定特定計劃,為每位合資格的常規的士及紅色小巴司機提供每月6,000元的補貼,為期六個月。對於未能完全符合常規司機資格要求,但能符合一定條件的的士及紅色小巴司機,我們亦會發放一筆過7,500元的補貼。前後兩輪防疫抗疫基金中特定為運輸業提供的支援措施總額超過66億元。
除了上述措施,為了減輕市民的交通費負擔,公共交通費用補貼計劃的每月公共交通開支水平會在7月至12月期間由400元暫時放寬至200元,預計約380萬名市民受惠。港鐵公司亦會提供六個月20%車費折扣,開支由政府以50:50配對方式承擔。
最後,我衷心感謝不少公共交通營辦商已經公開表示不會裁員,與員工共進退,政府會繼續密切留意經濟及業界情況,並與業界保持溝通,同心抗疫,共渡時艱。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