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隧分流 - 會說話的數字
2018年11月24日
自政府公布三隧分流隧道費調整方案以來,大家(包括很多網民)提出了很多寶貴意見和提問。今日我不打算長篇大論,而是希望透過一些數字闡釋幾個主要的關注。
關注一:為甚麽政府只建議一個隧道費調整方案?為何不可調低紅隧和東隧的建議加幅?
- 政府建議方案的基礎
- 交通數值模型以四階段運算模式計算
- 分成454個區域的人口及就業數據為基礎資料
- 產生每日1,200多萬出行人次,300多萬個車輛行程
- 超過2,200 份「意願偏好」調查問卷結果
- 利用大數據及交通調查數據以核實交通數值模型
- 調低建議的紅隧和東隧隧道費加幅(或不加費)的效應
- 引發額外過海交通需求,令擠塞更嚴重
- 東隧車龍延長,影響現時暢通的交通分流點,阻塞非過海交通
- 測試超過40個不同隧道費組合
- 超過2,200 份「意願偏好」調查問卷結果
- 主要隧道費組合的效果與建議方案比較,可見這份撮要或這段影片
- 由此可見,政府的建議方案是以具科學基礎的運輸模型推算出來的最理想方案
關注二:西隧的補償方案如何幫助隧道的使用者?
- 西隧現時隧道費機制:
- 法定隧道費: 私家車 240 元,最多可上調六次至 360 元
- 實際隧道費: 私家車 70 元,可隨時上調至法定隧道費,無須政府批准
- 建議的西隧隧道費補償計劃:
- 由2020年1月1日至專營權屆滿(共43個月),鎖定私家車、電單車和的士的隧道費,不會上調
- 透過補償西隧公司,降低所須繳付的隧道費,直接幫助西隧使用者
- 補償金額為實報實銷,以18億元為上限
- 紅隧和東隧的額外隧道費收入約為5億4,600萬元(不計專營巴士的豁免為8億7,500萬元),遠低於補償上限,因此需要申請撥款
- 上述顯示,政府會合理地使用公帑,令私家車和電單車駕駛者以及的士乘客在期間可繳付低於現時的西隧隧道費
關注三:建議方案如何帶來重大社會效益?
- 三隧分流方案的預期效果
- 部分東隧駕駛者改用紅隧或西隧
- 部分紅隧駕駛者改用西隧,釋放的容量可接收東隧分流的交通
- 減少過海和非過海交通擠塞
- 紓緩過海及非過海交通擠塞,每日可節省:
- 車輛行車距離:23,000 公里
- 公共交通乘客行車時間:19,400小時
- 非公共交通車輛行車時間:17,600小時
- 行車距離縮短和行車時間減少,每年可:
- 節省超過8億元社會成本
- 減少3,800公噸二氧化碳排放,等於種植16萬棵樹木
- 因此,三隧分流方案會令社會整體受惠,包括過海駕駛者、非過海駕駛者、公共交通乘客,以及我們身邊的每一個人
三隧分流,可以紓緩過海交通擠塞情況,可以減低過海交通車龍對非過海車輛及乘客的影響,可以鎖定駕車者須付的西隧的隧道費,可以令整個社會都受惠。
三隧分流,四大效益,你識,我識,「任何人」都識!